综述述评

  • 元宇宙技术在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安全管控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赵荣泳;任嘉荣;韦炳宇;花锋;蔡宇鑫;韩凌晨;

    随着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张,在日常早晚高峰、节假日及大型活动期间,人员瞬时聚集风险显著上升,运营安全保障面临巨大压力,大客流管控亟需新技术赋能。文章深入剖析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管控现状,梳理大客流管控面临的模式局限与技术难题。在此背景下引入元宇宙技术,从多维度探讨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在车站客流管控场景中可支持精准调控,在“站-线-网”大客流管理中可优化网络规划,在乘客出行场景中可提升出行体验。元宇宙技术为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管控业务的提质增效开辟新路径,有助于突破传统管控模式的技术瓶颈,显著提升客流管控效率,助力城市轨道交通向智能化方向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规划设计

  • 地铁车站与物业开发连通设计相关问题研究

    王家海;张苗苗;

    地铁车站与物业综合开发可整合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是推动地铁及城市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效益提升的有效手段。然而,地铁车站与物业开发连通引起的设计、消防、管理等问题也逐步凸显。为此,文章在系统阐述地铁车站与物业综合开发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地铁车站与物业开发连通相关规范及存在问题,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情况下连通设计的相关建议,以便在保证消防、管理、产权界面一致,使工程建设与管理更加简便清晰的同时,提高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效率。希望能够为后续地铁车站与物业开发连通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地铁新旧线路节点换乘车站空间优化方案研究——以深圳地铁岗厦站为例

    李双;吴向阳;

    文章聚焦地铁既有线路与新建线路节点换乘车站公共区客流通行效率问题,以深圳地铁岗厦站为例,首先在分析车站换乘现状的基础上,以乘客体验为出发点,从设计和运营管理层面提出2种地铁新旧线路节点换乘车站空间优化方案。然后,利用微观行人流仿真模拟软件MassMotion,分别从车站公共区整体客流密度、局部客流密度、空间占用时间及新旧线路换乘时间4个方面对上述优化方案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将新建线路站厅、站台分别连接既有线路站厅、站台,形成“站厅+站台”双换乘路径,并在高峰时段结合运营管理手段对空间流线进行干预以实施客流单向换乘,可缩短换乘时间,提高换乘效率。最后,总结所提方案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以期为后续地铁新旧线路节点换乘车站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智慧城轨

  • 城轨绿色能源智能一体化新型技术研究

    严兰;王小峰;周士琼;郑欣;卢洪祥;

    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轨道交通能耗持续攀升,绿色低碳转型成行业必然。实施电能替代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关键举措,对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阐述全球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核心构架及13项关键支撑技术,围绕城轨绿色发展,梳理《智慧城轨发展纲要》等政策提出的牵引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分析供能侧与用能侧节能技术,通过案例展示其节能成效。同时,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重塑轨道交通设计模式,并以南宁地铁6号线为例,详述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应用、能量运控系统及“零碳”运营设计。最后建议构建城轨智慧能源大模型平台,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2025年11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智能运维系统研究

    郑建尧;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快速扩张与机电设备规模的持续增长,其运维中设备种类繁多、数据来源多样、故障诊断精度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为此,文章在剖析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运维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融合多源数据感知、终端智能模型与大语言分析的智能运维系统。首先,对系统总体架构进行设计;然后,列举适用于分析不同机电设备状态监测数据的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终端模型,在对比其优劣势后,根据具体需求,建立合适的终端模型;随之,基于大语言分析技术,构建设备故障智能诊断模型,以准确识别问题、快速生成报告、提供合理建议,从而实现对故障维修的智能化支持;最后,介绍该系统的实际应用,以验证其有效性。希望能够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运维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1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工程实践

  • 逆作法深埋地铁车站组合式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研究

    徐佳萌;胡军;付林林;黄峥;童立元;

    为解决逆作法深埋地铁车站底板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施工周期长、空间占用大等问题,文章通过室内试验对钢环板在钢管混凝土梁柱节点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相比无钢环板梁柱节点,增加钢环板后梁柱节点在应力分布、裂缝扩展、延性等方面的性能均显著提高。同时,通过室内试验对节点形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节点形状对梁与节点相交处影响较大。之后,从节点受力机理及施工便捷性出发,以数值模拟计算为基础,提出一种钢管混凝土梁柱组合式节点。计算结果表明:组合式节点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相比混凝土环梁节点均有所提升,延性得到改善,结构设计满足力学要求。此外,组合式节点可减少环筋数量及焊接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和节点空间利用率,兼具施工经济性和实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逆作法深埋地铁车站梁柱节点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1期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9K]
  • 地铁盾构穿越桥梁桩基变形控制分析及应用

    吴广兴;王锴鑫;张延冰;齐跃军;王洪涛;解学磊;

    地铁盾构施工过程无法避免穿越既有建筑或桥梁基础,由于存在扰动作用,若控制不当会对既有建筑物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盾构施工穿越复杂环境区域时的变形控制始终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亦是核心难题之一。文章以济南地铁4号线盾构穿越某立交桥工程为例,运用数值对比分析手段,深入探究不同注浆加固方式的变形控制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在隧道侧穿施工完成后,竖向沉降主要集中在拱顶部位,隧道底部则会产生竖向隆起变形。此外,采用侧向袖阀管注浆加固技术可有效控制地层变形,降低桩顶沉降量,从而显著抑制隧道拱顶的竖向沉降以及隧道底部的隆起幅度。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盾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11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 不同骨料颗粒级配对混凝土破裂特征影响研究

    姚佳禹;

    为揭示骨料颗粒级配对混凝土破裂的影响机制,文章采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结合Python软件构建含不同级配骨料的混凝土数值模型并开展巴西劈裂模拟实验,利用Matlab软件开发声发射数值模拟程序,深入分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裂纹主要分布于巴西圆盘中部,骨料呈复杂扩展路径;不同骨料级配试样破裂以剪切为主,粗骨料内有损伤但无宏观裂纹。随着级配增大,声发射事件更密集、能量更强,总破裂与剪切破裂事件数上升、拉剪比变小;不同级配混凝土位移-载荷曲线规律相似,且级配增大时弹性阶段产生少量声发射能量,根据累计声发射能量曲线斜率可将破裂过程分为3个阶段,且第1阶段持续时间变长。此外,级配增大使混凝土峰值载荷与破裂位移均增大。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破裂机制并为结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2025年11期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 钢板加固地铁盾构隧道管片承载性能研究

    袁强;

    为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当隧道发生大变形时,采取有效的工程加固措施对隧道结构进行保护和修复十分必要。文章以上海地区某通缝地铁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钢板加固盾构隧道管片的精细化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钢板加固措施下隧道的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三维数值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钢板加固对隧道管片环承载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隧道的承载和服役性能,收敛变形大于80 mm后需要对隧道进行钢板加固;目前上海地区采用的钢板加固体系破坏主要是由界面粘结性能失效引起,可通过适当增强钢板与隧道的粘结性能来提高隧道结构的承载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通缝地铁盾构隧道的加固设计、风险评估及运维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1期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 城市轨道交通沿海软基现浇箱梁光学监测研究

    韩伟达;

    针对沿海软土区现浇箱梁沉降监测精度低、反馈数据滞后的问题,以天津市轨道交通Z4线工程为依托,研发基于光学监测技术的结构位移实时监测系统。系统以BIM模型为基准,优化三维测点布设,构建高精度监测网络,实现 0.1 mm级位移分辨率及1 min/次的数据采集,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83%。工程应用共识别3处异常沉降点位(最大沉降值6 mm),并首次通过数据反演揭示支架“弹性变形-塑性发展-局部失稳”的3阶段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光学监测技术可显著提升沉降观测精度与时效性,该实践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可量化的控制标准,对沿海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建设工程具有推广价值。

    2025年11期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技术装备

  • 基于通用生成函数法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检票机可靠性分析研究

    魏东华;李正中;肖远东;

    自动检票机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进出车站的通道,对乘客的正常出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障自动检票机的稳定运行,基于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故障数据建立自动检票机可靠性分析模型,对自动检票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文章提出一种基于通用生成函数的多状态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将自动检票机各部件分为完好、亚健康、失效3种工作状态。其次,以故障数据为基础计算自动检票机各部件处于不同工作状态的概率,根据自动检票机的功能逻辑,构建系统的通用生成函数。最后,基于通用生成函数的可靠性指标,完成自动检票机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传统可靠性分析方法相比,采用通用生成函数法进行可靠性分析既可避免事先假设可靠性分布造成的计算误差,又能考虑到设备具有多运行状态的现实特性,分析结果更符合自动检票机的实际运行情况。

    2025年11期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城市轨道交通专网高增益天线覆盖方案研究

    吴伟浩;余广胜;张云鹏;汪林;庄凯成;

    文章通过剖析城市轨道交通专网的环境和场景特点,针对隧道场景和高架桥场景对高增益天线的覆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与测试,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专网系统车和地面的无线传输中采用高增益定向天线替代漏缆的覆盖方案。经现场测试验证,该高增益天线方向性强、增益高、辐射距离远,在隧道场景中采用双天线部署的方式实现较远距离覆盖。为进一步论证方案价值,从天线覆盖性能、运行安全性、后期可维护性及社会经济效益等多维度,系统分析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后续在福州市轨道交通相关线路的隧道、高架桥场景中展开专项测试,其测试数据进一步验证该天线应用方案的可实施性与突出优势,为城市轨道交通专网系统的车地无线覆盖提供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5年11期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轨变压器声纹监测系统麦克风选型研究

    金安;赵方;孙路;杜婧媛;俱岩飞;柴金川;

    变压器作为城轨电力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可靠性至关重要,研究旨在使用层次分析法科学选择变压器声纹监测系统的麦克风,确保监测系统准确可靠。文章通过分析变压器和环境的声纹特征,建立包括目标层、标准层和方案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基于专家意见构建判断矩阵,经过计算获得各种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查确保评估过程的合理性。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全面评估3种不同型号的麦克风,最终选择最佳方案。结果表明,PRB Piezotronics的378B02麦克风为3种不同型号麦克风中的最优选择。通过针对性研究,为城轨变压器实时监测系统的麦克风选型提供一种准确、高效的方法。

    2025年11期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论坛园地

  • 融合CEEMD与小波降噪的地铁钢轨波磨反演方法及验证

    方树薇;熊腾跃;蒋春雷;陈珍;赵炎南;

    文章针对地铁钢轨波磨状态难以实时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惯性基准原理的钢轨粗糙度反演方法。方法以轴箱垂向加速度信号为输入,采用CEEMD提取不同频率模态成分,并结合改进后的软阈值小波降噪对各模态进行降噪处理。随后,对处理后的加速度信号进行二次积分,获取钢轨表面粗糙度,并设定波长带通范围以提取中短波波磨特征。通过对地铁多个典型区段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该方法在不同工况和频率条件下均可有效识别钢轨波磨状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可为地铁轨道波磨状态感知和精准维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11期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 基于YOLOv8与多维特征增强模块的钢轨波磨病害检测算法研究

    徐爱民;笪国兴;于霖;薛志豪;李沅军;

    钢轨波磨病害表现为沿钢轨纵向起伏的磨耗,不仅会削弱列车运行平稳性,还可能加速轨道结构疲劳累积,甚至威胁行车安全。针对现有检测方法在精度和效率方面的局限,文章提出一种基于YOLOv8的改进型检测算法。该算法引入全局上下文增强模块(GCNet),以捕捉钢轨波磨的周期性全局纹理特征;采用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CA),在保持网络轻量化的同时突出关键信息通道,增强深层语义表征,从而提高对不同周期和幅度波磨的识别精度;结合动态检测头(DH)设计,通过自适应调整检测参数,使模型能够更加准确的定位波磨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检测精度、召回率、MAP0.5及MAP0.5-0.95等指标上分别较原始YOLOv8提升4.09%、2.4%、5.29%和2.28%,显著提升钢轨波磨病害的识别效果。该算法可同时兼顾轨道巡检的实时性与高精度要求,为智能轨道交通运维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与方法依据。

    2025年11期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 郑州地铁2号线电气控制电路改造方案设计

    吴帅杰;任林林;王亚柯;王贺;

    郑州地铁2号线既有车辆硬线控制电路在故障时无诊断,无对外通信,且无法实现故障精细化定位,不利于电气元器件的智能检修及故障处置与分析。目前,地铁列车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实现车辆状态信息的数据化呈现与实时获取,是智能化升级的必要前提。在此背景下,以既有车辆原理图为基础,采用“LCU+EDS”的融合应用方案,通过LCU替代车辆硬线电路,EDS对剩余器件的电压、电阻等关键参数进行监测,最终实现车辆电路逻辑控制软件化、故障定位精准化、器件检修智能化的目标。通过“LCU+EDS”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运维的智能化和简洁化,且提升列车可靠性,有效减少运维工作量、提升运维效率,为车辆智能化升级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2025年1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国际聚焦

  • 堪培拉城市规划TOD潜在特征及其理论来源研究

    刘泉;赖亚妮;

    20世纪初由沃尔特·格里芬主导设计的堪培拉规划(即“格里芬遗产”)是近代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其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在“前TOD时代”已体现出TOD模式的潜在特征。文章从TOD视角出发,在阐述轨道交通建设在“格里芬遗产”中作用的基础上,从形态、尺度和结构3个维度解析“格里芬遗产”,得出其三大TOD潜在特征,即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环形放射状的城市布局及标准化单元构成的网络化结构,并探讨其与田园城市和城市美化运动理论的渊源及空间表现。研究表明,“格里芬遗产”虽非严格意义上的TOD规划,但其超前理念可为当代TOD开发及未来可持续城市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1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8K]
  • 墨西哥城地铁新1号线LTE系统方案设计与应用实践

    高风;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核心系统之一,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运营安全。文章以拉丁美洲首个采用LTE技术的车地无线通信项目——墨西哥城地铁新1号线为研究对象,构建“三网独立”的LTE架构(LTE-A、LTE-B网承载CBTC,LTE-T网承载综合业务),采用TD-LTE制式、2.3 G B40频段(带宽分配为5 MHz/5 MHz/20 MHz),明确设备选型,并确定隧道内LTE-T网采用双泄漏电缆的部署方案。通过实测验证:信号质量指标、小区边缘性能均满足车地无线通信的业务需求。该项目为墨西哥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频率标准化提供示范,推动 LTE 技术在拉丁美洲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2025年11期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