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述评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苟明中;

    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号召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发展,文章在阐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绿色建造在标准规范、规划设计、绿色建材、能源转型及管理、建设成本控制、运维增效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据此提出其实现途径,包括制定绿色建造技术路线、应用BIM技术及综合运用智能建造技术,最后给出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造发展的相应对策,如采用车站预制装配技术及减振降噪技术,采取建设成本控制措施,优化车站内部结构空间,实施渣土资源化综合利用,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期助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新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李搏志;

    城市轨道交通在缓解城市拥堵、改善居民出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高成本投入为城市经济带来的压力也日渐突出。因此,国家相继出台有关政策,进一步提高城轨审批门槛,严控地方债务风险。在此新形势下,为探寻适合城市发展、满足近期客流需求的城轨发展策略,文章以福州市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基本情况、城轨发展现状及规划,指出福州市所面临的重点区域需推进城轨项目建设,但由于诸多原因报批困难的发展困局,并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及政策要求,以发展低运量城轨为抓手,从完善多层次城轨结构、实现新城间的城轨互联、填补重点区域城轨建设空白、推动远景规划线路近期落地4个方面提出破局策略,以期为推进城轨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2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规划设计

  • 基于城市类型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建设现状分析

    林晓锋;邹志光;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制式单一、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城市类型在多种城市轨道交通制式中选择最适合的开展建设,是各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在系统阐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概况、系统分类及制式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城市规模维度,基于不同的城市类型,梳理2013年—2023年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相关数据,并分别针对大运量、中运量、中低运量及市域快轨系统制式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建成及在建状况进行分析,厘清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现状层次结构,以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合理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2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TOD模式下城轨站点土地利用圈层衰减与空间分异现状探究——以成都城市级站点为例

    邓欣;柴铁锋;何青松;费凝远;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对城市发展边界的严格界定、对建设用地的集约一体化利用以及对建设总量的有效管控已成为规划的核心议题。因此,城市轨道交通TOD开发需要更加精细全面,在实现土地节约、空间紧凑的同时,提升城市功能聚集与协同效果。文章聚焦TOD开发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实际效果,基于廊道效应、TOD效应及圈层效应理论,选取用地功能混合度和土地开发强度2个指标,对成都市轨道交通5座不同类型城市级站点的土地利用圈层衰减规律与空间分异现状进行探究和量化分析,以期为精准调控站点影响区的TOD聚集效应,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辐射周边、形态紧凑且功能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2期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 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单层板预留设计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

    罗超;金彦;

    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预留单层板相比预留双层板,涉及范围广、问题多,预留设计的前瞻性、包容性、可靠性和全面性对盖下段场库房的运维安全及二级开发顺利实施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2种不同预留开发形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预留单层板设计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盖板防水、排水、柱间变形缝、结构接驳预留和坑槽封堵5个部分,结合苏州天鹅荡车辆段上盖开发预留单层板的设计实践,展开对上述关键问题的讨论分析,系统性和创新性提出上述关键问题的建议应对措施,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单层板预留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2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智慧城轨

  • 市域(郊)铁路车辆智能运维综合检测系统研究

    林飞;

    为提升市域(郊)铁路车辆检修效率与质量,通过集成车载传感器、车地无线传输、轨旁全景智能检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及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一个智能运维综合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智能感知车辆运行状态,对如轮对、受电弓等关键部件进行在线监测与异常检测,并综合管理分析相关数据,全面评估车辆健康状态。实践应用表明,该系统结合人工检修,可显著提高检修效率与质量。该智能运维综合检测系统的广泛推广,有望推动检修模式的革新,实现检修周期的精细化调整与均衡,为市域(郊)铁路运维的效率提升与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2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 基于PHM系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检修模式研究

    杜昭童;李智强;李伟;徐文海;聂开龙;王俊彦;

    文章对基于车辆健康管理和故障诊断系统(PHM)的运维模型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检修中的运用进行探讨。首先介绍PHM系统架构、系统数据来源及数据存储方法,指出PHM系统将逐步发展为可拓展的线网级平台。其次,详细阐述基于PHM系统开发的预警模型分类、可视化及评价方法,并提出提高模型预警准确性和处置效率的措施,包括模型可视化、模型分层和预警机理等方面。最后,结合检修现状指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智能检修需从车辆自我监测、外部设备监测、人工检修3方面融合开展,并基于统计数据介绍运用案例,为车辆智能检修系统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2期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工程实践

  • 盾构小角度磨桩下穿城际联络线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段兴旺;杜飞龙;

    随着城市间交通互联互通的日益紧密,城际铁路和地铁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盾构施工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施工为研究对象,就盾构机小角度磨桩下穿城际联络线施工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贯入度、掌子面压力、推力等切削参数对刀盘扭矩的影响规律,以及城际联络线上行轨道和结构沉降的变化状态。此外,对刀盘扭矩与螺旋机控制、同步注浆、克泥效材料注入以及补浆等施工过程关键控制技术进行总结。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盾构小角度磨桩下穿城际联络线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2期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 足尺模型试验在滨海机场隧道保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刘峰;顾问天;卢院;祁孜威;

    针对某滨海机场扩建工程中既有轨道交通盾构隧道上覆土方大量卸载引起的管片变形位移问题,采用足尺管片模型试验并结合数值仿真计算开展应用研究。全过程模拟机场扩建区下卧盾构隧道从原始填土状态、上覆土方卸载、道面结构层填筑及飞机附加荷载对隧道管片的变形影响。由于采用足尺管片模型试验进行研究,故无需假定隧道结构边界、受力条件即可获得较为全面详实的各个状态的外荷载、结构变形及病害现象相关数据。结果表明:试验管片在分级加载至荷载最大值时出现结构最大内凹值,且随着填土荷载的增加,试件顶底变形速率逐渐减小;上覆土方卸载过程中,隧道顶底变形量与加载过程方向相反;隧道上覆土方卸载对管片变形的影响显著,隧道原始埋深状态越浅对上覆土方卸载越敏感;道面结构层填筑及飞机附加荷载对隧道管片的变形影响明显低于土方卸载过程。

    2025年02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 软硬交互地层盾构掘进线路特征对地表扰动的影响规律研究

    李斌;安关峰;王树太;温亦品;李波;柳献;

    软硬交互地层条件下的盾构隧道施工极易发生盾构卡机、开挖面失稳、地表塌陷等工程问题,掌握软硬交互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对于盾构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天河智慧城综合管廊工程为依托,考虑软硬交互地层类型与掘进线路特征,建立盾构掘进引起地层变形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结合现场变形监测结果,分析软硬交互地层条件下线路纵坡坡度、转弯半径等参数对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软硬交互地层的地表变形主要受盾构施工对开挖面上部软岩的扰动作用影响,开挖面上部的硬岩对地表变形行为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和自承性,对地表扰动行为有缓解作用;(2)纵坡坡度对地表变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沿隧道轴线方向;(3)转弯半径对地表变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隧道横截面方向,不同地层类型条件下盾构开挖面上方的最大沉降位置会出现部分偏移的情况,且偏移量整体呈“全软岩地层>常规地层>上软下硬地层>上硬下软地层>全硬岩地层”的特征。

    2025年02期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9K]
  • 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全框支转换隔震结构研究

    林敏博;

    文章通过分析地铁车辆段的结构特点和开发潜力,探讨隔震层的最佳设置位置,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评估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中全框支转换隔震结构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隔震层的引入可有效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隔震支座应力、变形和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结构构件大多保持完好,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提升。此外,对不同上盖开发高度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隔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隔震层的设置均可有效增强结构抗震性能,且抗震设防烈度越高、上盖开发高度越低,隔震效果越显著。研究为后续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2025年02期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8K]

技术装备

  • 不锈钢车体地铁车辆刚柔耦合振动响应分析

    于淼;郑长国;孙权;陈博文;于淼航;陈刚;

    为提高不锈钢车体地铁车辆运行平稳性,建立车辆/轨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将车体设为柔性体,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选取主节点进行模态缩聚,提取车体主要模态,联合多体动力学方法,研究地铁车辆/轨道动态耦合系统振动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由度缩聚方法可获取15 Hz以下相对误差不超过5%的车体模态频率;柔性车体在5~15 Hz频域内主频特征更明显,横向加速度存在约10.6 Hz主频,与车体一阶扭转和一阶横向弯曲频率接近;垂向加速度存在约7 Hz和9 Hz主频,与车体一阶垂向弯曲和一阶呼吸模态频率接近;柔性车体前端和后端平稳性指标与刚性车体相近,而中部垂向平稳性指标约为刚性车体的1.3倍,将车体考虑为柔性体能反映车体弹性模态共振响应特征。

    2025年02期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8K]
  • 现代有轨电车大地振动分析与控制研究综述

    夏张辉;朱韶光;石雯;蒋成成;刘鹏;

    现代有轨电车相较于公交车,具备高运量、低污染等优点。然而,国内有轨电车轨道交通系统的广泛应用,逐渐引发一系列由有轨电车运行引起的大地振动问题。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为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文章首先对大地振动的振源进行分析,同时对轮轨振动激励源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的大地振动计算模型进行介绍。其次,阐述大地振动的评价流程,提出相应的振动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并总结国内外各振动评价标准的现状。最后,分别从振源和振动传播途径2方面阐述现代有轨电车的减振措施及效果。

    2025年02期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设备检修

  • IRIS体系在地铁车辆检修工作中的应用

    刘斐然;韩冰;魏志恒;朱彬;李春阳;

    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车辆检修专业的管理要求日益严格,现行的ISO 9001标准已难以满足质量管理需求。为此,基于ISO 9001编制的IRIS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特别强调与铁路行业有关的项目管理、设计验证、供应链控制、RAMS管理等内容。结合车辆检修专业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对标后,IRIS体系的应用工作可较为顺利地开展。文章通过分析IRIS体系的特点及其与ISO 9001的差异,对IRIS体系应用于地铁车辆检修工作中的可行性进行探究,并对当前检修专业在应用IRIS体系时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IRIS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地铁车辆检修的专业化需求,可有效提高检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确保运营安全。

    2025年02期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基于DAG模型的地铁车辆架大修作业调度方法

    李耕;葛文斌;朱伟;王永智;

    地铁车辆架大修指地铁车辆经过一定行驶里程或使用年限后,需要进行全面的检修、维护和升级,以确保其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营。鉴于架大修作业中资源有限,且项目活动间存在约束关系,制定一个有效的调度方案对于缩短项目完成时间意义重大。理论上该问题属于NPhard问题,一直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鉴于DAG在调度场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文章通过DAG建模方式,将车辆架大修作业调度问题呈现出来,并引入一种新的启发式算法实现列车库内检修作业时间最小化。该方法致力于在架大修作业场景下,以满足活动间约束关系和资源约束条件为前提,生成完成时间最短的调度方案。

    2025年02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运营管理

  • 出行服务助手在南京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佘才高;于百勇;杨旭;易危香;叶慧珍;

    随着都市圈一体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城市交通体系的互联互通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高效整合各类交通资源,满足不同出行者的多样化出行需求,对于提升都市圈一体化出行服务的品质至关重要。智慧出行服务作为利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优化服务质量的前沿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文章从数据赋能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南京都市圈在数字化和一体化建设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出行服务助手成熟度模型,并设计面向都市圈乘客的出行服务助手,旨在构建一个全面覆盖南京都市圈的乘客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多模式交通服务的一站式整合。同时,文章提出构建碳普惠平台的构想,以促进南京地铁官方APP从单一的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服务工具向都市圈综合服务门户的转变,从而显著提升都市圈乘客的服务体验。

    2025年02期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西部合资铁路运营效益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郭利田;李红利;付建飞;宋晔;

    西部合资铁路是引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沿线国土开发的重要通道。提升西部合资铁路运营效益既是合资铁路自身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也是提高合资铁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水平的重要举措。基于西部合资铁路运营规模快速增长、资本金比例低、经济效益差、社会效益突出的现状特征,分析制约西部合资铁路运营效益主要因素,研究并提出西部合资铁路运营效益提升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合资铁路运营效益主要受债务负担重、建设运维成本高、营收能力差等因素制约。基于研究结果,文章从降低债务杠杆、拓展增收降本途径、建立公益性线路运输补贴机制3个方面提出西部合资铁路运营效益提升策略建议,进而促进西部合资铁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2025年02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基于AnyLogic的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仿真与优化

    李昌宇;曹忠伟;张若楠;

    对于客流量庞大的地铁换乘站而言,合理的客流组织是保证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徐州地铁彭城广场换乘站为例,分析地铁站乘客的换乘特征及换乘方式,并结合该站的实际客流换乘现状,运用基于社会力模型的AnyLogic仿真平台对站内乘客换乘过程进行仿真,深度分析建筑拐角区域的客流拥堵现象。为缓解客流压力,从合理设置导流围栏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再次通过仿真模拟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措施可显著减少客流交叉情况,有效避免拥堵。当优化方案应用于彭城广场站后,实际拥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为同类型地铁换乘站客流组织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基于多分支ResCovLSTM的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预测模型

    刘燕;李恒如;谷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对于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愈发重要。然而,现有模型在处理大规模、多维度数据时面临预测精度不足和计算复杂度高的挑战。为解决该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分支ResCovLSTM的深度学习模型,创新性地设计4个独立分支,分别处理天气与空气质量、流入量、流出量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等关键因素。通过融合残差网络、CovLSTM和卷积注意力等模块,有效提升预测精度和模型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单步和多步预测中均表现出色,显著降低预测误差。以WMAPE为例,模型在单步预测中的WMAPE仅为8.625 1%,相比次优模型降低0.16%,证明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2025年02期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0K]

动态消息

  • 2024年城市轨道交通部分运营数据统计

    <正>截至2024年12月3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运营里程10 945.6 km,车站6 324座。2024年全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8条,新增运营区段27段,新增运营里程748 km。2024年全年实际开行列车4085万列次,完成客运量322.4亿人次,进站量192.9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670亿人次km。2024年全年客运量较2023年增加28亿人次,增长9.5%。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67条,运营里程9 477.6 km,完成客运量311.3亿人次,进站量185.1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 km,完成客运量9.8亿人次,进站量6.6亿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3条,运营里程497.3 km,完成客运量1.3亿人次,进站量1.2亿人次。

    2025年02期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