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 广东省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刘丽鹏;乔雄飞;陈红;肖锐;瓦西拉里;

    文章首先基于广东省轨道交通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然后,根据广东省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多样、多网融合加速等特点,以及面临的工程质量管控不足、多网融合不畅等挑战,提出高质量发展目标,并构建以“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要素体系。最后,针对上述7大核心要素给出高质量发展对策:安全方面,提升基础设施质量,保障工程建设安全,维护运营安全;便捷方面,优化交通换乘,完善服务配套设施;高效方面,从建设与运输两端协同发力;绿色方面,落实低碳排放、生态建设和集约节约;经济方面,严控投资,提升创效能力;包容方面,着力推进四网融合;韧性方面,提高基础设施和运营韧性。希望能够为推进广东省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0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不同线路共址合建的地铁双层车辆基地总平面设计方案研究

    梁祖利;

    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将占地面积大的不同地铁线路车辆基地共址合建,对降低工程投资、实现线网资源共享及土地集约利用具有积极影响。为此,文章以某城市地铁A、B两线车辆基地共址建设为案例,在综合考虑实际工程情况、段场规模、城市空间等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线路共址合建的地铁双层车辆基地总平面设计,提出将A线车辆基地主体置于地面一层、A线试车线置于半地下层、B线停车场置于地面二层,各层间通过联络线相互连接的方案,并分析其应用场景,以期为后续类似项目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10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工程实践

  • 过渡板式伸缩缝改造为弹性体伸缩缝方法研究

    刘剑锋;毛庆洲;施以旋;

    针对传统过渡板式伸缩缝常见的钢板锈蚀、胶条老化及行车跳车等问题,文章提出将其改造为弹性体伸缩缝的技术方案,并结合工程案例系统阐述改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要点。研究结果表明,该改造方式及性能具有显著优势:①力学性能优化,弹性体材料在-30~80℃环境下仍具备不小于5 MPa的拉伸强度,伸缩适应能力提升约40%,显著降低车辆冲击效应;②耐久性增强,改造后结构具备更强的抗水损与抗疲劳性能,预计服役寿命超过15年,维护成本下降约60%;③施工便捷高效,采用分块拼装与免养生施工工艺,单车道施工周期压缩至6 h,最大限度减少交通封闭时间。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改造,根据改造3年的运行监测数据显示,接缝平整度偏差控制在±2 mm以内,行车舒适性提升达35%。研究成果可为既有桥梁伸缩缝的绿色化、长寿命维修改造提供有效的工程参考。

    2025年10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不同加固措施下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桩基影响分析

    王威;王湛铭;丰土根;张箭;孙津津;

    为研究不同加固措施下双线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桥梁桩基的影响,以南京地铁11号线穿越南京长江大桥江北引桥区间段工程为例,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选取隔离桩加固、隧道周围土体加固、“隔离桩+横梁”加固等加固方式,研究盾构施工过程不同加固方式对桩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固措施对既有桩基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均表现出较好的加固效果,最大沉降相较于无加固措施时减少60%;隧道周围土体加固对桩基水平位移和弯矩的综合控制效果最好,最大水平位移减小90%以上,最大弯矩减小近50%;“隔离桩+横梁”加固措施对桩基轴力的加固效果最好,最大轴力减小26.2%。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25年10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8K]
  • 邻近敏感建筑物地铁车站爆破施工周期性排孔减振技术研究

    宋越鹏;韩岗;李朝刚;

    地铁车站多位于城市繁华地段,基坑周边通常存在既有建筑物等敏感对象。若采用爆破施工,其产生的振动波易影响周边建筑结构的安全及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基于围岩性状、埋深大小、地面建筑物的结构型式等特征,于地表及敏感建筑区域布置振动监测点监测地表及建筑物的振速,采用邻近敏感建筑物地铁车站爆破周期性排孔减振施工技术,在围护结构基坑内侧开挖周期性减振孔,精确控制减振孔的间距和宽度,有效减弱爆破施工振动的传播,减少振动对周边敏感区域的影响。此外,采用分步爆破开挖法优化爆破参数,从源强处减弱振动,降低爆破影响。相关研究可为保证地铁车站爆破施工的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0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城市深埋地铁区间隧道断面优化分析

    甘雨航;冯雪;

    针对城市深埋地铁隧道断面形式复杂、结构稳定控制难度大、优化决策准则多且不易量化的问题,基于层次分析法,以重庆地铁18号线富华路站—歇台子站区间隧道为工程依托,提出砂质泥岩地层下深埋地铁隧道标准断面优化方法。选取8组不同扁平率的隧道断面作为备选断面,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围岩应力、位移以及衬砌和锚杆的内力,构造比较矩阵,获得组合权重的大小排序,提出在砂质泥岩地层条件下扁平率为1.01的隧道断面型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好的经济性。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深埋地铁隧道断面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10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技术装备

  • 城轨电客车搭载式轨道状态巡检系统研究

    王相辉;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持续增长,线路基础设施的检修及维保任务日益繁重。针对目前轨道状态巡检系统存在的空间占用率高、数据挖掘深度不足、病害识别实时性差等问题,文章从硬件与软件2方面研发设计适用于运营电客车的轨道状态巡检系统。在算法层面,创新提出成对扣件联合检测策略,以轨道左右对称的1对扣件为检测对象,通过网络学习成对弹条朝向的一致性判断弹条是否反装,有效突破传统单扣件弹条检测难以精准识别反装的技术局限。该系统在工程应用中成功实现轨道病害实时识别,其功能与运行稳定性均得到验证。其研发及应用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与用工成本,提升线路轨道巡检效能,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安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25年10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基于AGV系统协同运输的地铁检修车间智能化方案研究

    王力;

    地铁检修车间内部件传统转运方式主要依赖轨道、天车、叉车等运输工具,存在效率低、安全性差、柔性不足及调度管理低效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地铁检修车间部件转运的现状和AGV系统技术发展条件,提出以AGV系统为核心的运输载体智能化协同运输方案,结合部件转运任务数据库建设、路径规划算法选择、多设备协同调度以及动态调度管控等关键技术,构建适应地铁检修复杂场景条件的智能化协同方案,通过“数据—算法—调度—执行”4层架构实现检修部件转运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性解决设备兼容性、动态环境适应性及人机协同安全性等挑战,实现地铁车辆检修部件高精度、高柔性、高可靠性的转运与调度,为地铁检修车间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思路和参考。

    2025年10期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基于Jenkins的城轨全自动运行系统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

    邓能文;姜子旺;王晓东;刘喆;马泉华;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 FAO系统在测试中的多子系统协同控制难、场景多且复杂等痛点,文章构建出一种基于Jenkins的前后端分离式全流程自动化测试平台。该平台前端采用Vue框架,后端基于SpringBoot框架,测试脚本依托Python 的unittest模块开发,支持测试用例导入与编辑、多模式任务触发、测试结果多维度分析及测试场景可视化演示等功能。通过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的正线及车辆段的功能、接口和数据等测试场景中应用验证,得出:该平台能大幅提升测试效率,显著减少人工测试工作量,有效解决FAO系统人工测试覆盖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保障FAO系统可靠性及推动持续集成交付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10期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改造方案比选分析

    钱路之;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线路各有特点,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影响并结合具体项目需求制定适合特定线路的改造方案。文章聚焦信号系统改造的核心要素,重点分析信号系统更新改造策略、系统制式和轨旁设备倒接装置等方面内容,对信号系统结构进行优化以减少既有机房的空间要求,并提出制式选择的综合建议,同时指出信号系统改造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深圳市轨道交通3号线的实际情况,阐述在信号系统更新改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影响因素,为国内同类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信号系统更新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列车无触点逻辑控制单元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张启瑞;曹亚涛;王一品;白鸿钧;王栋博;周敏;

    针对列车LCU传统人工测试效率低、覆盖率不足,且现有测试设备兼容性差(仅支持单一电压等级与通信协议)等问题,提出一种LCU测试系统方案,以满足多种项目LCU的自动化测试需求。该测试系统硬件以工控机为控制单元,通过RS485接口控制程控电源输出 DC110V/DC24V 适配电压,搭配I/O板卡、MVB、CAN、ETH通信板卡及数字量信号转换箱实现数字量信号模拟与多协议通信测试。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被测LCU的特征,创建测试逻辑项目工程程序模块文件,对LCU进行全面、高效的自动化测试。通过青岛地铁2号线列车LCU测试项目验证,该系统可以全面、高效地完成LCU各项功能的自动测试,有效提升测试效率与设备可靠性,可消除安全隐患,为轨道交通行业 LCU 测试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保障列车的安全稳定运行。

    2025年10期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安全防护

  • 轨道交通洪灾危险性评价及防控策略研究

    代杰;江生梦;张焕雪;姜爱辉;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轨道交通防洪减灾的迫切需求,文章以山东省轨道交通为研究对象,构建气象、下垫面和轨道交通三大准则层的10项指标评价体系,采用AHP-熵权法组合赋权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区域内轨道交通洪灾危险性空间分布及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组合赋权法揭示出站点密度和最大日降雨量是核心驱动因子,权重分别为0.350 6和0.138 5;山东省轨道交通洪灾危险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较低危险区面积占比71.36%,而高和较高危险区主要聚集在济南市以及青岛沿海地区,面积占比1.29%;多数线路处于中等和较低危险区,但青岛地铁线路面临较高的洪灾风险,青岛地铁约有64.84%线路处于较高和高危险区;山东省轨道交通约有61.8%的车站处在较高和高危险区,且主要是青岛地铁站点。

    2025年10期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异物入侵识别系统研究与应用

    巫红波;朱栋升;李贤杰;

    异物入侵检测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现有技术多聚焦于正线运营列车,针对工程车作业场景的异物入侵检测方案尚存在空白。为此,文章提出一种适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的异物入侵识别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激光雷达、多模态相机与工程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数据的多模态信息融合,基于BisenetV2网络与运动补偿算法实现轨行区识别,采用高度与点云密度双重判定标准设计异物入侵检测算法,同时研制包含激光雷达、多模态相机、AI智能终端的异物入侵识别系统硬件平台。该系统已在广州地铁7号线大洲车辆段及正线完成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其可有效识别不同距离、不同尺寸的各类障碍物,且在阴天、雨天等天气条件下性能稳定,能切实解决工程车行车作业时的异物入侵问题,降低安全风险,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与风险评估标准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0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信息化

  • 基于流程型价值体系的城轨建设管理公司数字化转型研究

    黄志辉;敖景;

    目前,国内掀起数字化转型热潮,不同企业在转型路径上各有抉择,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找到更有效的起始点。任何企业均需构建一个支撑其生存与发展的管理体系,该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是基础工程。鉴于现代企业体系多为流程型,以流程型体系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型便具有普适性。文章以国际标准ISO9000中的“流程方法”为立足点,同时借鉴广受认可的波特“价值链原理”,深入阐述企业打造流程型价值体系的创新手段。该方式契合以价值驱动新型体系能力的数字化需求,旨在为企业提供一条具有参考价值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某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已将此路径应用于管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成效显著,充分证实其可行性。

    2025年10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铁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研究

    宿宇瑾;宁耀宗;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加速构建高效的铁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于推动铁路行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深入剖析铁路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设计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铁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确定其定位,详细介绍其7层架构及智能匹配、成果评价、需求挖掘3大关键模块,并从技术应用、平台运营、政策协同等多维度提出平台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期通过智能化手段打破铁路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为铁路行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

    2025年10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基于Revit二次开发的地铁车站机电全专业标准化正向设计应用

    韩勇;王静伟;张文武;杨达千;李群乐;

    地铁车站机电专业管线繁多且结构复杂,但相同类型的车站机电专业管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目前,地铁车站三维正向设计通常采用多专业设计协同方式,各专业独立建模,再由专门人员对模型进行优化和碰撞调整,该方式导致设计效率较低,且模型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文章基于Revit提供的程序接口API,开发地铁车站机电全专业标准化建模应用插件,以建立的标准车站标准化模型库作为基础参考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线设置、调整、优化及布置,可实现公共区、设备区机电全专业管线的标准化同步快速建立和即时排布,从而极大地提升地铁车站机电全专业正向设计的效率,同时更好满足模型的标准化要求。

    2025年10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运营管理

  • 城市轨道交通长短交路不同开行比例模式下空费时间及车底应用研究

    蒋飞翔;

    城市轨道交通的长短交路开行模式可有效缓解市区与郊区客流不均衡的问题。其中,长短交路的开行比例对空费时间及车底应用数量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不同开行比例模式下空费时间与车底应用规律,研究首先分析空费时间及车底应用的影响因素,然后以某地铁线为例对空费时间及车底应用进行计算,最后提出缩减空费时间、进而提升车底应用效率的建议。研究表明,当长、短交路开行比例与空费时间均确定时,车底使用数量将随短交路与长交路列车运行时间比值的增大而增大;当短交路与长交路列车运行时间比值确定时,空费时间随K值(长、短交路列车开行比例为1:K)的增大而延长,车底使用数量随K值的增大而减小。

    2025年10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面向“四网融合”的广东省城际铁路运营监控调度指挥平台研究

    刘晓华;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广东省城际铁路面临多运营主体协同调度、跨线运输组织优化、票务清分清算统一等一系列挑战。为此,基于“省级-区域级-现场执行级”3级调度体系,文章对广东省城际铁路运营监控调度指挥平台的功能与构成展开研究。该平台通过整合既有调度资源,构建覆盖全省的集中监控与指挥系统,重点解决多元主体协同、跨线运输优化、应急响应等核心问题,并实现与国家铁路调度中心及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研究结果表明,该平台可显著提升线网协同效率与安全监管能力,为全国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年10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论坛园地

  • 近10年我国铁路警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李明明;

    铁路警务研究是对铁路警务工作特点和规律的总结、凝练和升华,可指导铁路警务工作的开展。文章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6.3.R1对2013年—2023年间发表的466篇以铁路警务为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及知识图谱分析,结合知识图谱阐释铁路警务研究状况,探析该领域研究前沿及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铁路警务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者较少,院校等研究机构与铁路公安局的合作也不够密切,应加强研究和合作;②铁路警务研究热点集中在铁路警务开展主体、铁路警务人才院校培养、警务工作场所环境、铁路公安职责、铁路警务管理机制5个方面;③铁路警务研究可分为调整探索、稳定发展、深化融合3个阶段,以铁路警务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大局、铁路警务研究理论体系构建、新技术应用是铁路警务研究的未来趋势。

    2025年10期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问题分析系统方案研发

    黄辉明;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阶段协调管理难度大、问题种类多、同类问题重复出现及人工台账管理效率低、数据孤岛严重等痛点,文章提出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联调联试问题分析系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首先明确系统功能及性能设计要求:性能层面需具备整体性、规范性、可扩展性、准确性及高效性,以应对联调联试的各种工况;功能层面围绕联调工作核心需求,聚焦多源数据整合、工作进度管控与问题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结构方案:以联调数据库为数据基础,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异常预警;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对问题缺陷分析处理,完成问题的精准识别与关联分析。该系统可通过数据驱动为联调联试管理工作提供针对性建议,并深入开展问题根因定位。经与传统联调联试管理模式对比验证,该系统能有效提升联调联试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联调工作的规范化、智能化推进提供支撑。

    2025年10期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动态消息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汇总分析

    <正>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国内地共有58个城市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2 652.45 km,其中,2025年前三季度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491.67 km。从运输能力来看,在12 652.45 km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中,大运能系统(地铁)9 673.33 km,占比76.45%;中运能系统(含轻轨、跨座式单轨、市域快轨、磁浮交通、自导向轨道系统)2 135.70 km,占比16.88%;低运能系统(含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悬挂式单轨)843.42 km,占比6.67%。2025年前三季度无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城市,前三季度有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新段或延长线开通运营的城市17个,分别为杭州、重庆、宁波、太原、天水、广州、南昌、绍兴、沈阳、天津、南京、成都、南宁、徐州、长春、深圳、福州17市。

    2025年10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