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轨对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影响分析与评价

    张汝华;荆琦;刘希轩;马明迪;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高效、集约的公共交通方式,通过缓解城市拥堵、改变城市时空距离、增强网络化效应、重塑土地利用模式等方式,对城市交通可达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为对此种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文章在对空间句法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以该理论为工具,确定构建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模型以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然后,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建立北京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模型,对连接度、整合度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交通网络可达性之间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优化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8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基于时间可达性的东莞市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卢健波;王维;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东莞亟需通过轨道交通实现与广州、深圳中心城区的快速便捷联系。文章通过建立基于全过程出行链的轨道交通时间可达性模型,构建不同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情景下以东莞中心城区鸿福路站为起点的轨道交通出行等时圈,从时间可达性的角度分析不同层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运营对提高东莞城市交通效率及快速联系广州、深圳的作用,并据此提出加快推动广深第二高铁建设、调整湾区中轴城际铁路建设区段及时序、加强枢纽高铁站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推动既有城际铁路线路公交化运营及跨线运营等策略,以期为推进东莞市多层次轨道交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8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7K]

工程实践

  • 超长混凝土外侧墙信息智能化养护应用研究

    林皓鋆;符征宇;王江营;饶志宇;丁虎;

    针对轨道交通工程中的超长混凝土外侧墙开裂问题,文章对混凝土信息智能化养护技术展开研究。该技术应用于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磁浮T3站外侧墙,旨在构建密闭保温的养护环境,充分利用胶凝材料水化热,并使用储存于地下、温度相对稳定的养护用水以降低补水过程中的温差变化率。采用全链指挥系统作为管理平台,联动智慧工地监控设备,对外侧墙实时监控、自动补水、人机互动。结果表明:信息智能化养护技术可减少外侧墙裂缝数量20%~30%,其中沿侧墙厚度贯穿性裂缝减少30%~50%,裂缝宽度普遍控制在0.1 mm以内,同时未影响后续作业。该信息智能化养护技术可显著提高超长混凝土外侧墙的质量,相关经验可为其他类似超长混凝土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8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基于温度场作用下市域快线长大桥无缝道岔群力学特性研究

    曲村;李现博;陈鹏;

    文章基于市域快线工程特征,选取典型工程高架车站桥上无缝道岔集群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耦合仿真模型,通过集成轨道结构参数、桥梁系统特性及温度场,系统揭示市域快线长大桥无缝道岔群耦合体系在复杂服役条件下的应力传递机理与变形协调机制。根据文中的计算和分析可知,在温度场的作用下,钢轨温差对于钢轨和桥墩的受力以及道岔本身变形的影响均较大。相对于桥上单渡线的道岔区两侧钢轨根数一致的工况,桥上无缝道岔群的道岔区两侧钢轨根数通常不一致,导致桥梁两侧受到的钢轨力明显不同,造成连续梁桥墩受力明显增大,靠近连续梁的简支梁桥墩受力也会显著增加。因此,针对市域快线桥上无缝道岔群力学特性的计算和检算不能通过简单方法处理,还需仔细考虑钢轨数量变化的影响,以确保仿真结果能够准确指导设计。

    2025年08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地铁车站浅覆土顶管近距离上跨施工掘进参数分析

    陈勇;

    掘进参数在浅覆土顶管近距离上跨施工中对地表沉降与既有线路变形控制至关重要。文章以南宁地铁明秀站换乘通道工程为依托,采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浅覆土条件下大断面矩形顶管近距离上跨既有线路的特殊工况,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顶管开挖全过程扰动效应。研究中设定不同量级的掘进推力与不同厚度的管壁等工况,系统分析关键掘进参数对顶管结构及既有线路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掘进推力的增大可改变顶管的竖向变形模式和既有线路水平变形最大值的分布;②管壁厚度增加虽能减小既有线路部分沉降量,但会显著加剧后施工侧隧道的差异沉降,导致结构受力不均匀性增加。

    2025年08期 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0K]
  • 预制管桩连续贯入软土股道路基的响应分析

    汤泽华;于金平;刘玉琪;

    针对软土股道路基承载力不足、变形控制要求高的工程难题,深入分析预制管桩连续贯入软土股道路基全过程引发的土体位移、应力变化及路基响应特性。依托东莞某地铁车辆段软土地基桩基加固工程,结合现场实测的静压桩施工数据,利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模型探讨车辆段股道软土路基沉桩过程应力及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一致增大,且前期增长缓慢,后期增长较快;桩长可依据地质条件合理选取;最大应力分布具有类似的规律,即沉桩阻力与最大应力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土层分层对应力分布影响显著;空心管桩的挤土效应主要存在于桩端附近,径向位移主要存在于桩端。相关研究可为股道软土路基静压桩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指导。

    2025年08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技术装备

  • 城轨车辆车内噪声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杜兆波;周淑威;曾照聿;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行速度的提升(部分线路已达140 km/h),车内噪声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噪声控制水平难以满足乘客对乘坐舒适性的需求。文章以最高运行速度80 km/h的非气密设计A型铝合金城轨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城轨线路实测数据与项目经验,通过分析轮轨噪声、牵引系统及设备噪声等主要声源特性,结合噪声传播路径(结构声与空气声,其中空气声占主导)的研究,从车辆密封性提升、典型断面隔声量优化、关键部件(车门、废排系统等)声学性能改进等方面,系统提出噪声控制策略。经实车验证,所提措施可使整车车内噪声较现有水平降低约3 dB,达到预期控制目标。该研究成果可为城轨车辆车内噪声优化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对提升旅客乘坐舒适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基于SDN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综合数据网方案及试点应用——以青岛地铁6号线为例

    吕平;邢春阳;王义华;王师尧;陈龙吟;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面临设备多样化与系统终端独立组网导致的复杂管理问题,以及无线与物联网终端网络支持不稳定等挑战。研究旨在通过深化网络融合,拓展无线与物联网接入功能,顺应终端设备发展趋势,满足未来智慧车站的功能需求。以青岛地铁6号线钱塘江路站为研究对象,采用SDN技术实现有线网络的融合,通过接入交换机实现设备集中管理;运用802.11ax无线局域网技术,合理布置AP扩展无线网络;部署独立的物联网关,全面覆盖物联网并支持多协议终端的接入。该方案有效节省投资成本,显著简化运维流程,适应性良好,能灵活应对终端设备发展变化,提供多样化接入方式,代表未来地铁车站组网新趋势,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025年08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北京地铁综合检测车研制与应用

    戴飞;沈旭奎;王会娟;葛晓明;王文斌;邢磊;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难题,对多种检测系统车辆集成技术进行研究。北京地铁综合检测车基于3辆编组B型地铁电客车集成设计,能够同时满足B1和A2地铁限界,动拖比为1:1,列车最高设计速度为120 km/h,采用双流制、永磁电机牵引、蓄电池牵引等技术。现已形成13种检测系统车辆集成技术平台,且已实现工程应用。钢轨探伤系统在综合检测车上为首次集成应用,并开发出适用于B型电客车的探伤转向架。后续为适应综合检测车在A型地铁与B型地铁之间转段连挂,创新开发出一款适用于A型地铁与B型地铁车辆连挂的分体式过渡车钩。

    2025年08期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 轨道交通车辆网络融合方案研究

    钱卫健;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飞速发展,列车控制系统逐步从传统的多功能车辆总线网络向以太网过渡,与此同时,列车智能运维网络与车辆乘客信息系统网络也被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将轨道交通列车中大量的以太网网络融合,并共用管理设备,可有效降低运营企业运维工作量和系统故障率,因而轨道交通多网融合方案在建设项目中备受青睐。鉴于此,文章深入研究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拓扑结构,详细阐述其演进过程与现状,针对性地提出2种创新型网络融合方案并开展多维度对比分析,旨在为车辆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提供科学、详实的参考依据,推动轨道交通列车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025年08期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道床脱空对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系统影响分析

    王海;汪翠;潘鹏;王伟;刘文武;

    为探究道床脱空对地铁列车运行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建立车辆-轨道垂向及空间非线性耦合系统,分析地铁A型列车通过道床脱空区域时的动力响应。其中,垂向耦合系统分为车辆子系统与轨道子系统,由10个自由度车辆单元和12个自由度轨道单元组成;空间耦合系统包含车辆、轨道及轮轨接触系统,由31个自由度车辆单元以及28个节点、96个自由度三维轨道单元组成,采用“迹线法”计算轮轨接触几何参数。通过交叉迭代算法求解动力学方程发现:道床脱空对车体加速度、道床加速度及钢轨与道床位移影响显著,但对钢轨加速度影响较小。道床单侧脱空时,钢轨位移及挠度变化率低于全脱空情况,且对脱轨系数无显著影响,轮重减载率虽随脱空长度增加而增大,但整体数值较小,列车倾覆风险低。该研究结果为地铁列车在道床脱空区域的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为轨道维护策略优化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信息化

  • 基于云平台的城轨全自动运行系统外场测试方案研究

    孙慧;许双伟;张攀;

    针对基于云平台架构的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在建设阶段所面临的调试难题,文章提出一套完整的外场测试方案及其执行步骤。研究方法包括对测试流程的周密规划、实施步骤的深入讨论,以及对潜在问题的科学预测和解决策略的有效制定。通过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测试方法和解决策略,以应对全自动运行系统调试的复杂性。云平台技术的应用为系统的资源共享、高效运行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但其涉及众多专业且接口关系复杂,建设后期工期紧张,使得调试工作成为全自动运行线路建设中的一个显著挑战。研究结果为全自动运行线路的技术难题提供实用的参考和解决方案,对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 意义。

    2025年08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 基于BIM技术的青岛地铁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

    陈诚;郝雁锋;张晨;袁书斌;孟涛;柳齐;

    “十四五”时期,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进入数字化高速发展阶段。为筑牢“智慧城轨”构建的数据根基,行业需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围绕数据资产开展BIM全生命周期应用,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文章以青岛地铁为例,结合数字化转型目标,深入分析项目应用各业务板块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在此基础上,聚焦行业难点和痛点,紧密融合BIM技术以及当前各类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创新浪潮,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平台为城市轨道交通传统业务赋能,探索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通过智能分析和预测,逐步推动基于数据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5年08期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运营管理

  • 火灾场景下地铁车站人员安全疏散路径动态规划方法

    曹锋;辛莅祚;朱梦瑶;

    针对地铁车站火灾场景下人员疏散需求,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源动态数据的智能疏散决策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地铁车站建筑结构和视频监控设备部署位置,构建车站人员疏散路径网络模型。结合火灾发生位置信息以及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制定安全疏散路径规划策略,并基于实时人流密度、疏散通道拥挤度和通道可用性等关键指标,提出动态规划方法。以温州地铁S1线某车站为例,设置2种火灾发生场景,将火源点位置和监控视频统计的人流数据作为输入。在路径拥挤度和烟气蔓延影响通道可用性的约束下,利用改进型Dijkstra算法动态产生车站人员安全疏散路径。通过对车站关键位置人流密度和烟气蔓延影响路径安全的实时监测,以及安全疏散路径拥挤度的动态计算,有效解决火灾时因人员恐慌导致的局部严重拥堵问题,提高人员安全疏散效率。该方法可为地铁车站智慧安全疏散管理提供指导性措施和建议。

    2025年08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 地铁公司运营管理问题剖析与对策探究

    解辉;只巍;侯莹;付泉;杨亮;郭瑞;

    以某地铁运营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与扎根理论,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构建“人-机-环-管”四元动态耦合模型,系统剖析该公司运营管理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该公司在人员结构、设备运维、环境适应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设备智能化水平滞后、多源环境风险应对能力薄弱以及安全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强化人力资源分层培养、构建全链条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多主体协同应急机制以及推进数字化运维转型等对策,形成覆盖“诊断-优化-反馈”的闭环管理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破解地铁复杂系统运营管理难题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08期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城轨换乘车站施工对临近运营车站安全影响分析

    辛亚辉;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加密,两线、三线乃至四线换乘车站逐步增多,换乘车站深基坑施工对既有运营车站的近接施工相互影响愈发显著,亟待深入研究分析。文章以工程实例为依托,根据位置关系,判定换乘车站深基坑施工对既有运营车站近接施工的影响等级,提出变形控制标准及相应保护措施。通过运用有限元ANSYS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手段,计算出换乘车站深基坑施工对既有运营车站的位移及内力大小分布情况,以此判断是否对运营车站安全性构成影响。经对比发现,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基本吻合。文章所采取的保护运营线路措施涵盖:严格对称开挖与降水、增设抗浮压顶梁、换乘车站两侧基底加固、分层分段开挖、盆式开挖反压、保证两侧平衡受力和及时封底等。上述措施在指导本工程深基坑设计与施工控制变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且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作用。

    2025年08期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国际聚焦

  • 境外铁路项目建设全过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王彦辰;刘玉明;熊彬臣;杨晓旭;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凭借具备铁路全产业链的优势,全面参与境外铁路项目,以提升我国铁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境外铁路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参与方多等特点,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环境,安全风险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为加强项目安全风险管理,在分析境外铁路项目建设安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对项目建设安全风险实施全过程管控,探索动态化、标准化、属地化的安全风险管理策略,并针对项目前期、勘察设计期、施工建设期、联调联试及试运行期分别给出相应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以期提升境外铁路项目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2025年08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巴黎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研究及启示

    马晨雨;吴昊灵;潘轲;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及都市圈的发展,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在都市圈中的运输骨干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支撑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北京市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建设,文章借鉴巴黎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的成功经验,在系统阐述巴黎都市圈及其轨道交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其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的发展历程,从服务圈层、系统制式、新建线特征3个角度将其与北京进行对比,分析其特征,并总结其对北京市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的启示,以期为推进形成网络层次清晰、功能定位合理、衔接一体高效的北京市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8期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动态消息

  • 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正>1基础设施1.1铁路2024年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km,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8万km。投产新线3 113 km,其中高铁2 457 km。铁路复线率为60.8%,电化率为76.2%。2020年—2024年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如图1所示。2025年6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统计公报》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城市客运6个方面,其中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内容如下。

    2025年08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