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述评

  •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于鑫;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双碳”目标驱动的背景下,面临技术升级与融合发展的双重挑战。文章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围绕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系统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在能源消耗、运维保障、多网协同、技术融合及自主可控等方面的现状与瓶颈,明确“绿色化、智能化、自主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以系统性思维整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破解传统发展瓶颈,最终形成以创新为引领、以数字为支撑、以低碳为特征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2025年06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9K]
  • 城轨绿智融合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王文斌;

    文章聚焦城轨绿智融合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路径展开探讨,旨在推动城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对绿智融合的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以多元融合为核心的发展蓝图。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检测车+平台”的绿智融合运维体系和城轨绿智融合供能系统等关键技术,并分析其技术架构和绿智协同优势。同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检测车+平台”运维体系可显著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绿智融合供能系统通过优化能源管理和调度,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新能源的深度应用。未来,基于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城轨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6期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智慧城轨

  • 城市轨道交通侵限物体智能探测分析

    王忻;张凌云;张思韬;李晔;

    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侵限物体智能探测提出迫切需求。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可见光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激光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在侵限物体探测中的应用,并总结其各自的特点。同时,探讨针对不同传感器数据的处理算法,尤其是多源数据融合算法,综合利用各种传感器信息,有效提升检测性能。但侵限物体探测系统存在局限性,特别是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车载探测器很难进行超前预警。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着重于提升传感器和算法的性能,以提高探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探索和开发车地协同的超视距侵限物体探测方法,以突破视线受阻的限制,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

    2025年06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城轨智能综合检测列车系统集成开发与研究

    赵炎南;魏志恒;王文斌;李明航;

    城轨智能综合检测列车系统集成的开发与研究以提升城轨基础设施运维效率、保障运营安全为核心目标,通过融合多源检测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化、集成化的综合检测平台。该列车以3编组B型电客车为载体,兼容DC1500V接触网与DC750V第三轨双制式受流,最高运行速度达120 km/h,集成轨道动态几何检测、隧道三维扫描、弓网综合检测等10项核心系统,实现全断面基础设施同步感知与数据融合。通过模块化设计、多源异构数据时空同步及深度学习算法优化,系统攻克传统检测模式功能单一、效率低下的技术瓶颈。实际应用中,检测效率较人工巡检提升320%,绝大部分病害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运维成本降低28%。研究成果推动城轨检测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提供典型范例,具有显著的工程价值与产业推广意义。

    2025年06期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基于人工智能的轨道交通工程设备设施自动化编码方法研究

    李博;韩德志;郑广亮;曾澜沐;华福才;

    文章探讨一种基于AI大模型的轨道交通工程设备设施编码方法,以提高编码效率和准确性,进而优化轨道交通项目的数字资产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应用深度学习技术,研究可实现对大量设备设施数据的自动化分类与编码。AI编码系统成功对上海地铁18号线芳芯路站机电模型的1 055个分类、13 432个设备设施构件进行AI赋码,共计用时16 min12 s,构件识别率达到97%以上,较传统2个工作日的人工赋码方式效率约提升60倍。研究首次引入AI大模型进行轨道交通设备设施编码,可提高编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增强轨道交通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助于推动BIM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

    2025年06期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工程实践

  • 双碳目标下装配式地铁车站技术体系与实践

    李晓希;姜岩;王玉东;于典;陈熙;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我国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之后各行业的一系列生产工作紧扣低碳主题开展。在工程建筑领域,装配式地铁车站应运而生,并且通过技术优化不断发挥节能高效的优点。文章从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双碳效益入手,以青岛地铁7号线营普路站的装配式施工为例,计算在基坑施工和装配式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人工碳排放效益,详细阐述装配式地铁车站实际建设过程中在构件施工方式、质量、结构、连接方式、底板榫头方面所进行的优化,并通过现场工程实例予以实施,达到显著节能减排效果,以期对其他类似装配式地铁车站工程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6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阶段精调技术规程研究

    李克飞;宣晶;王进;石熠;田琪;李玉路;

    为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系统必须具备高平顺性和稳定性,在施工阶段开展无砟轨道精调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高速、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技术标准化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擎,无砟轨道精调技术标准化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建设的有力保障。为解决目前施工阶段轨道精调作业以人工操作为主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文章在简述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阶段精调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精调作业实践,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化研究,从道床施工控制、静态精调、动态精调3方面对无砟轨道施工阶段精调技术规程及相关要求进行探讨,以期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施工阶段精调效率和规范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6期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地下三层装配叠合整体式地铁车站关键技术研究

    孟小龙;杜伟;

    地下工程装配化建造作为地铁工程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正逐步革新传统施工模式。当前我国地铁车站建设仍以传统明挖现浇法为主,工业化率较低,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崛起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文章以某城市地下三层装配式地铁车站为例,深入探究装配叠合式结构的预制模块设计,针对施工浇筑期与运营期两大核心阶段,系统研究各预制构件节点及整体结构的受力特征,揭示结构内力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现场施工经验,提出“模块化设计-分段吊装-节点后浇”的总体拼装施工方案和连接工艺,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徐变及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问题,为类似装配叠合式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技术装备

  • 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引领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

    谢炜;汤泉;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交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环保的交通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先进代表,其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文章以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在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与创新。首先梳理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的发展现状,包括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其次,从车辆技术方面详细阐述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最后,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建议。研究成果旨在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的广泛应用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6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城轨车载综合管控下搭载式检测系统无人值守方法研究

    林东升;柴志伟;尹文泽;罗镇霆;关勇;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载检测系统自动化程度不足与现有无人值守技术协同性差等瓶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车载综合管控的智能无人值守方法,通过多技术集成创新实现搭载式检测系统的自主协同控制,构建“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架构,破解动态环境下的智能供电多模态调控、异构系统启停时序优化、里程校准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车载综合管控系统,实现多检测系统的智能化联动控制与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有效提高检测系统智能化、自动化程度,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检测项目,为轨道交通智慧运维体系构建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2025年06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轨道交通刚性悬挂接触网智能监测系统

    刘子明;张凌云;程泽华;吉祥雨;徐天祥;李爱东;

    近年来,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不断推进,为提升轨道交通系统性能和保障运输安全创造新的可能。为有效监测轨道交通刚性悬挂接触网运行状态以提高运输安全性,并克服依赖于人工巡检和定期维护的传统接触网检测方式所存在的检测精度和效率低、人员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引入传感、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发刚性悬挂接触网智能监测系统。文章系统性介绍该系统的组成,并结合其在某轨道交通线路隧道内的应用,利用监测结果验证其可靠性与稳定性,以期为提高轨道交通刚性悬挂接触网的运维效率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6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信息化

  • 基于GIS和北斗定位的“无人机+机器人”铁路线桥隧智能巡检规划研究

    刘磊;游玉石;高悦;史勤丰;缪睿;崔悦慧;

    随着铁路网的完善,我国铁路发展由建设期向运营期转变。铁路巡检养护对于保证铁路安全稳定运营至关重要,应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全面技术升级和变革。为解决传统铁路巡检方法存在的人工检查质量低、检查死角难覆盖、巡检成本高、小车上道适应性弱等问题,文章提出基于GIS和北斗定位的“无人机+机器人”铁路线桥隧智能巡检规划思路。首先,在阐述无人机和机器人智能巡检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确定无人机与机器人协同巡检工作界面;然后,通过GIS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二者的高精度定位,确保二者在安全限界、封锁区域内开展巡检作业;最后给出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巡检策略,利用其搭载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实现对铁路线桥隧几何尺寸、设施设备状态等的智能识别及分析。希望能够为提升铁路线桥隧巡检效率和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6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 铁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方案研究

    张春光;赵方;刘金平;黄丽珍;宁雪;王俊彪;

    铁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构建铁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整合铁路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铁路新质生产力,补齐创新平台短板,发挥铁路科技创新的整体优势,开展协同创新,为建设现代化铁路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支撑,推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文章系统分析铁路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并以“全面提升铁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铁路新质生产力”为目标,遵循顶层设计、能力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4项原则,围绕铁路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研究提出铁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架构和构建思路,为推动铁路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建议。

    2025年06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BIM技术在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李鹏;刘杨;

    在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项目建设的重点与难点,综合运用BIM技术,通过协同设计构建全线、全专业的BIM模型数据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项应用,包括管线碰撞检测与空间优化、BIM+装配式、施工场地布置的三维模拟、虚拟建造技术实践以及可视化施工交底等,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诸多痛点与难点,最终实现数字化资产移交。同时,通过专项自主研发,搭建BIM建管平台,实现项目建设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显著提升项目建设的管控能力,并为后期的运营维护以及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奠定技术基础。基于无锡至江阴城际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的成功实践,从标准与管理体系建设、BIM技术应用、基于GIS+BIM的建设管理平台应用3个层面,开展城际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体系化研究总结,为促进BIM技术在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应用提供实施思路。

    2025年06期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论坛园地

  • 基于视觉非监督学习的隧道电缆托架分割及病害检测方法研究

    张丞;张梓鸿;赵正阳;柴志伟;尹文泽;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由于隧道内壁图像的复杂性及病害样本的稀缺性,传统有监督学习方法在检测病害时面临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一种非监督学习框架,用于检测隧道内电缆托架的病害。首先,采用非监督学习方法对隧道图像进行预分割;随后,利用多边形形态特征进行快速的人工筛选,将筛选出的图像作为训练样本;接着,通过蒸馏监督学习方法训练一个图像分割网络;最后,利用非监督异常检测网络,基于正常样本训练,通过分析病害样本与正常样本的特征分布差异识别稀有病害。该研究可提高电缆托架病害检测的准确性,为复杂环境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病害检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路径。

    2025年06期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基于改进波噪比与卷积神经网络的钢轨波磨声纹识别

    刘力;周近;袁英强;吕彦朋;戴泽宇;

    针对当前智能诊断模型在钢轨波磨识别中准确率低以及难以去除钢轨信号中无关噪声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波噪比(Improved Corrugation-noise Ratio,ICR)的自适应降噪方法,并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构建钢轨波磨识别框架。首先根据噪声和钢轨波磨在频域的分布特点,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能量分布计算出时域信号权重系数,对钢轨信号进行加权处理,实现自适应降噪。然后采用梅尔谱的声纹提取方法结合CNN对降噪后的信号进行训练,以最大化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ICR自适应降噪方法可有效降低钢轨声学信号中的无关噪声,并显著提升CNN对钢轨波磨的识别准确率。通过北京地铁某线路的实测数据验证,该方法可有效识别钢轨波磨,识别准确率稳定在97.62%左右,基本满足钢轨波磨识别的实际需求。

    2025年06期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3K]
  • 被动式钢轨快速打磨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袁英强;刘力;吕彦朋;张又强;戴泽宇;

    随着我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持续扩大,钢轨作为轨道结构的关键部件,其质量与性能直接影响行车安全与运营效率。基于此,文章针对被动式钢轨快速打磨技术展开研究,系统分析砂轮式打磨的分类及其作业特点,重点介绍被动式钢轨打磨的工作原理。对比国内外被动式钢轨打磨设备的发展现状,先对德国HSG-2型铁路被动式钢轨打磨车和我国自主研发的2款铁路被动式钢轨打磨车的技术特点进行对比,之后对德国HSG-city型地铁被动式钢轨打磨车和我国自主研发的GKMC-24型地铁被动式钢轨打磨车的技术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此外,提出对制定地铁被动式钢轨快速打磨维修技术规范和制定地铁被动式钢轨快速打磨砂轮供货技术条件的展望,以期为轨道交通钢轨维修养护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北京地铁10号线乘务计划优化路径探索

    孙崇玮;靳文琦;

    随着北京地铁网络的日益密集,地铁运营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上升,优化人力资源和降本增效成为地铁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北京地铁10号线为研究对象,探讨乘务计划的优化路径,力求提升运营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精细化管理策略。在高峰时段加大服务人力投入,在需求较低时段适当减少人力配置,同时优化乘务交路,提高人员和设备的使用效率。通过实施排班优化策略,成功精简人力资源,运营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研究结果表明,优化乘务计划编制对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6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