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

  •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噪声全寿命周期管控方案研究

    李学峰;杨延峰;王卫东;徐玉胜;刘鹏辉;谭辉;成棣;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振动噪声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其运营阶段的主要投诉来源。在设计阶段,应从全寿命周期管控的角度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的咨询与规划工作,完善振动噪声管控体系。结合噪声相关法律要求,开发全寿命周期振动噪声监控与分析平台,通过分析振动噪声的演变规律,指导轮轨状态及减振降噪措施的运维,实现振动噪声的全周期控制。针对工况复杂的既有线振动噪声治理工程,应定制化设计涵盖车辆、轨道和外环境的系统性测试方案,以频率分析为主线,识别主要声源及传递路径,制定涵盖振源、传播路径和受振体等环节的综合设计方案,进而实现更好的减振降噪效果,并开展相关工程实践。

    2025年09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断链优化设计

    梁创佳;丘钢沅;张世涛;

    断链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平面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尤其在施工图设计和调线调坡阶段,细微的方案调整便可能导致0.01 m甚至0.001 m级别的断链设置,这对工程测量、设计、施工和运营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文章在概述断链分类、设置原因和影响,以及消除/取整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微调曲线交点位置,构建交点移动长度与线路长度变化值(即断链)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借助Office Excel的单变量求解和规划求解功能,对断链进行消除/取整的方法。然后,以广州地铁12号线赤岗站为例,介绍上述方法的实际应用,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不影响整体线形和工程规模的前提下显著减少断链设置,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提供实用参考。

    2025年09期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盖边风貌设计研究

    刘海艳;张明丽;金彦;周鑫洁;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由于其庞大的体量与连续的界面,容易对于周边的城市景观造成分割与破坏,因此其盖边风貌设计成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分析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盖边风貌的设计难点,结合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手法,提出“立面隐形,城市景观融合”“界面交融,人性空间塑造”“边界开放,提升城市活力”3条设计原则,以及空间维度消弭盖边、立面材料选择、盖边生态处理3方面的设计策略,并以苏州北动车所上盖项目为例,分析其盖边风貌设计理念,以及在空间尺度优化、盖边立面处理、舒适慢行系统建设及四时有景长廊打造上的设计亮点,以期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9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地铁快慢车单岛车站越行配线方案研究

    张超;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部分大城市的线路由市中心向卫星城及郊区延伸,长大线路日益增多,传统的“站站停”运营模式已难以满足时效性需求,快慢车运营模式成为提升长距离出行效率的重要解决方案。为避免普通车避让快车,需在部分车站增设越行线,但将扩大车站规模、推高造价。为兼顾功能与投资,越行站宜采用单岛车站。文章围绕单岛车站的越行线设计,从越行线布置形式(正线靠/不靠站台)、越行渡线道岔号的选择(12号/ 14号道岔)以及是否增加连通上下行的渡线3个维度,提出8种配线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地铁快慢车模式下越行站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9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工程实践

  • 地铁车站主体明暗挖同步施工技术研究

    邢雨蒙;张延冰;王洪涛;齐跃军;王锴鑫;朱军武;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与复杂度不断提升,地铁车站建设面临工期紧张、环境扰动控制困难等严峻挑战。传统明挖与暗挖分序施工模式效率低下,难以适应高密度建成区需求。为此,文章聚焦明暗挖同步施工技术,通过工艺创新与变形协同控制,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以某城市地铁车站工程为依托,提出明暗挖同步施工的集成方案,首创拱形环梁锚固马头门围护桩,解决阴阳角支撑失稳风险,同时在明挖至暗挖拱顶以下6 m时启动暗挖进洞,采用台阶法配合临时仰拱控制变形并布设多断面传感器网络,实时反馈施工参数。监测数据表明,该技术使地表累积沉降仅为允许值的36.1%,邻近建筑物沉降占控制值的50%,初支隆起变形量低至允许值的18%。研究表明,明暗挖同步技术通过围护结构转换创新与开挖时序精确匹配,可缩短工期约40%,研究结论可为同类地铁车站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盾构始发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车站施工及异常处置

    张庆;安宏斌;宋巍;

    盾构施工始发阶段风险程度高,若始发阶段存在既有结构物、出现异常或突发情况将使施工带来巨大安全风险。文章以长江Ⅰ级阶地某盾构区间始发阶段下穿既有运营地铁车站工程为依托,基于该工程复杂条件,论述盾构选型、掘进控制、实时监控、自动化监测等施工控制关键技术。同时,针对施工中出现的盾构突发振动异响、磨墙受阻、刀盘受困等异常情况,采取调整参数、更换刀具、注入黄豆与膨润土、地面钻孔及高压旋喷冲洗等处置措施。监测结果显示,既有车站及地表变形均符合控制标准。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盾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 土压平衡盾构穿越不同土层土舱压力影响分析

    何亚飞;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已成为地铁隧道建设的首选施工工法,针对盾构穿越不同土层时土舱压力的影响问题,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盾构穿越淤泥质土层和砂土时,在不同土舱压力条件下的地表沉降规律及土舱压力设定标准。结果表明:①盾构穿越淤泥质土层引起地表纵向沉降主要影响范围为距离开挖面10环内,距离开挖面10环以后地表沉降趋于稳定;②盾构穿越砂土层引起地表纵向沉降主要影响范围为距离开挖面6环内,距离开挖面6环以后地表沉降趋于稳定;③盾构穿越淤泥质土层相较于穿越砂土层土舱压力传递性更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盾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基于InSAR技术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风险识别研究

    彭峰;易守勇;欧智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对土体的扰动易使其支撑力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从而诱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尤其在城市建成区存在巨大风险。为加强地下工程施工作业期间的监测与风险管控,文章以2018年佛山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作业所诱发的地面塌陷事故为案例,探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风险防控中的应用。在简述InSAR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InSAR监测数据,结合当地地质环境特点,对佛山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作业期间的各种地表形变及差异原因进行分析,以验证InSAR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风险早期识别及有效防控方面的有效性,并针对如何提高灾害风险识别准确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将重大灾害防范化解在萌芽阶段。

    2025年09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 温度循环作用下曲线梁桥横向爬移机理研究

    苏伟康;刘苗苗;

    曲线梁桥因其自身空间结构特点,在温度作用下会产生水平横向位移。为探究其位移机理,依托浙江省湖州市某大桥匝道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考虑支座与上下垫石之间的非线性摩阻,施加线性温度循环荷载,模拟梁桥实际服役环境下的结构响应。研究发现,曲线梁桥产生的横向位移是在温度荷载循环作用下长期积累的结果,产生的横向位移集中在跨中位置,并且这一现象与梁桥的支座约束密切相关,若支座约束能力不足,梁体爬移会带动支座产生位移。研究有助于优化梁桥支撑结构,并为梁桥运营期间的侧移监控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隧道二衬水平定向冲顶施工技术及应用效果研究

    王彦伟;

    为解决隧道二衬拱部脱空、不密实等质量问题,以雄忻高铁阜平隧道为依托,通过混凝土冲顶灌注过程分析与装备优化试验,研发出隧道二衬水平定向冲顶技术。该技术创新采用具备升降和旋转功能的冲顶装备,搭配可视化系统主动干预混凝土流动方向,突破传统工艺瓶颈。核心装备含伸缩出料管(水平双向开口、顶部设分流圆锥)和液压升降旋转系统,单孔灌注可消除流动屏障,经 CFD 分析泵管内压仅为传统工艺的 68%。关键技术包括:控制混凝土坍落度 220 mm、保坍 2.5~3 h、含气量 5%;优化泵管减少弯头,末端软管≤2 m;分低、中、高阶段调整灌注管位置,配合 20 台高频振动器分阶段振捣。应用显示,该技术显著优化隧道二衬施工:泵送压力降4~6 MPa,拱部防脱空绿灯率提高5%~9%,1 692 m 衬砌仅 30 处轻微脱空,混凝土强度升3~5 MPa;同时经济效益突出,每12 m 减注浆材料0.85 t,1 m节约44.5 元,冲顶时间缩0.5~1 h,具技术借鉴价值。

    2025年09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技术装备

  • 新一代市域A型车制动系统设计与试验验证

    王振;王冬冬;

    基于新一代市域A型车项目对架控制动系统的需求,结合市域A型车的性能特点,开展制动系统常用制动、紧急制动等相关制动力设计计算工作。通过深入分析制动系统与市域车辆的适配性,完成针对市域车制动力管理配置策略及车辆防滑控制策略的适配性设计及说明。在制动系统创新技术研究方面,首次开展搭载传感器的减速度闭环功能设计与研究,成功实现制动系统减速度的精准输出控制,同时完成制动系统车载PHM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成功应用于实车。最后通过在实际线路车辆的调试与型式试验,充分验证架控制动系统在新一代市域A型车上的可行性和适用性,为后期架控系统在高速市域车辆上的批量应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025年09期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4K]
  • 钢轨杂散电流防护绝缘涂覆方案及关键技术指标研究

    翟贝贝;王美霞;兰慧峰;李国玉;樊建辉;曲村;

    采用直流牵引供电、走行钢轨回流的城市轨道交通普遍存在杂散电流腐蚀问题,特别是在运营后,轨道扣件表面因潮湿、沾染灰尘或油污等情况,会加剧杂散电流的泄漏,导致其治理难度加大。文章基于加强抑制杂散电流从钢轨向道床泄漏的原理,提出一种针对性的钢轨绝缘涂覆杂散电流治理方案。根据杂散电流泄漏路径,结合钢轨扣件电导率、污秽层厚度及电导率、绝缘涂层厚度及电阻率等因素,建立钢轨对道床的过渡电阻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理论论证及工程实际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钢轨绝缘涂覆方案及涂覆材料的关键技术参数要求。选取实际工程试验段对研究所得的钢轨涂覆方案及涂层关键技术指标进行检验及验证,结果表明该钢轨绝缘涂覆方案具备合理性且涂层关键技术指标具备有效性,为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的治理及社会效益提升提供参考和技术选择。

    2025年09期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5G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左鸿超;张昱敏;

    为验证5G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的适用性,通过在既有4G TD-LTE通信网络基础上增设5G通信链路,构建“4G主用+ 5G备用”的冗余架构,开展 5G承载CBTC的应用研究。方案采用链路优先级规则,从网络覆盖、传输性能、混合承载、故障切换等维度进行测试验证。测试结果显示:测试区段内5G网络的场强值与信噪比整体达标,仅局部区间因覆盖不足存在指标波动;传输性能表现优异,时延小且吞吐量完全满足业务需求;5G独立承载CBTC业务时,车载与轨旁设备通信稳定,列车自动驾驶无紧急制动;在4G与5G混合承载及链路切换过程中,通信连续无异常。此外,5G通过独立频段与网络切片实现民用干扰隔离,抗干扰性良好,同时网管系统可实时监控链路状态。研究表明,5G链路能有效承载CBTC业务,为信号系统提供可靠通信冗余方案。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线路覆盖情况进行优化,并统筹各专业资源分配,从而实现5G网络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高效协同应用。

    2025年09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运营管理

  • 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大客流疏散的地面交通运力资源评估研究

    张扬;孙杨世佳;汤奇峰;

    为满足超大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大客流快速安全疏散的需求,文章以车站周边地面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多模式交通运力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地面交通运力资源评估技术框架体系,创新科学量化评估车站周边多模式交通运力资源配置现状能力的分析方法。同时以徐家汇站、人民广场站、世纪大道站为实例,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地面多模式交通运力资源评估系统。该研究从数据分析方法、评估模式创新、数字底座构建、信息系统落地等方面入手,搭建并示范应用智慧化、精细化、数字化模板。其目的在于厘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多模式交通的协同联动现状,掌握大客流进出车站的动态与出行规律,查找地面多模式运力资源运行与衔接中的短板弱项,提升车站大客流地面交通疏解能力。

    2025年09期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9K]
  • 结合K-means时空数据挖掘与PSO的地铁列车运行调度优化

    任玲;程中国;欧曙光;王阳;

    在城市地铁网络不断扩张且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提升地铁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对地铁列车运行调度的优化方法进行深入探究。首先运用K-means时空数据挖掘技术对地铁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结果和列车运行调度目标,构建地铁列车运行调度优化模型。随后,引入优化粒子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以青岛地铁4号线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当迭代次数为100时,优化前的发车间隔均匀性为70%,优化后提升至92%,提高22%;优化前的列车能源消耗量为80%,优化后降低16%;优化后的列车满载率从60%降低到约50%。可见,研究提出的基于K-means时空数据挖掘和粒子群优化的地铁列车运行调度方案,可提升乘客满意度,并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基于Pathfinder客流仿真的地铁站限流方法研究

    王晔;

    地铁客流控制是确保乘客出行体验、防止车站过度拥挤以及保障运营安全的关键措施。文章以北京地铁 6 号线金安桥站为研究对象,运用Pathfinder 仿真软件开展客流模拟研究。构建车站三维仿真模型,依据相关标准及实地观测设定关键行为参数,对提高安检能力、设置围栏限流、控制进站口流量以及实施多重限流策略等不同限流方案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各方案在缓解站外排队压力、改善站内秩序、保障乘客输送效率以及潜在运营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的详细探讨,进一步提出具体的适用场景及现场操作建议。研究成果为金安桥站提供科学合理的限流决策依据,同时可为其他类似地铁站的客流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9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论坛园地

  •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振动的环境影响与控制对策研究

    姜博龙;齐春雨;胡文林;

    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需要降低其振动噪声对环境影响。文章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场段综合开发和综合交通枢纽等综合体声振舒适度的提升,振动对沿线邻近精密仪器的影响评估与科学保护,既有线减振降噪性能提升改造等目前行业若干焦点问题,系统地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建设管理、技术产品等4个方面分析行业现状,提出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与推广,开展减振降噪深化设计与全过程质量控制,以及加强技术创新等控制对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建议推动减振降噪纳入设计及验收环节,开展全过程减振降噪,将预测评估与控制动态贯穿于建设与运营的各个阶段,构建高质量的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09期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基于服务系统理论的站车客运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张杨;赵亮;戴桂宾;宋洁;张笑楠;魏学辉;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增长,站车客运服务质量对市民出行体验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服务系统理论,针对当前车辆运营可靠性不足、车站设施功能性欠缺、员工服务专业性不强及各环节协同性差等问题,从硬件优化、软件升级、协同机制构建3个维度展开研究。通过构建车辆全周期可靠性管理体系、实施车站设施适配性改造工程、建立员工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及完善跨环节协同管理机制等系统性措施,实现车辆故障减少40%、残障乘客满意度提升65%、服务恢复时间缩短50%的成效。研究提出的“硬 件-软件-协同” 三维提升框架,为站车客运服务质量优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方案。

    2025年09期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动态消息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汇总分析

    <正>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共有58个城市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2 381.48 km,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20.70 km。从运输能力来看,在12 381.48 km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中,大运能系统(地铁)9 467.47 km,占比76.46%;中运能系统(含轻轨、跨座式单轨、市域快轨、磁浮交通、自导向轨道系统)2 073.30 km,占比16.75%;低运能系统(含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悬挂式单轨)840.71 km,占比6.79%。

    2025年09期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