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雨蒙;张延冰;王洪涛;齐跃军;王锴鑫;朱军武;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与复杂度不断提升,地铁车站建设面临工期紧张、环境扰动控制困难等严峻挑战。传统明挖与暗挖分序施工模式效率低下,难以适应高密度建成区需求。为此,文章聚焦明暗挖同步施工技术,通过工艺创新与变形协同控制,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以某城市地铁车站工程为依托,提出明暗挖同步施工的集成方案,首创拱形环梁锚固马头门围护桩,解决阴阳角支撑失稳风险,同时在明挖至暗挖拱顶以下6 m时启动暗挖进洞,采用台阶法配合临时仰拱控制变形并布设多断面传感器网络,实时反馈施工参数。监测数据表明,该技术使地表累积沉降仅为允许值的36.1%,邻近建筑物沉降占控制值的50%,初支隆起变形量低至允许值的18%。研究表明,明暗挖同步技术通过围护结构转换创新与开挖时序精确匹配,可缩短工期约40%,研究结论可为同类地铁车站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张庆;安宏斌;宋巍;
盾构施工始发阶段风险程度高,若始发阶段存在既有结构物、出现异常或突发情况将使施工带来巨大安全风险。文章以长江Ⅰ级阶地某盾构区间始发阶段下穿既有运营地铁车站工程为依托,基于该工程复杂条件,论述盾构选型、掘进控制、实时监控、自动化监测等施工控制关键技术。同时,针对施工中出现的盾构突发振动异响、磨墙受阻、刀盘受困等异常情况,采取调整参数、更换刀具、注入黄豆与膨润土、地面钻孔及高压旋喷冲洗等处置措施。监测结果显示,既有车站及地表变形均符合控制标准。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盾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 何亚飞;
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已成为地铁隧道建设的首选施工工法,针对盾构穿越不同土层时土舱压力的影响问题,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盾构穿越淤泥质土层和砂土时,在不同土舱压力条件下的地表沉降规律及土舱压力设定标准。结果表明:①盾构穿越淤泥质土层引起地表纵向沉降主要影响范围为距离开挖面10环内,距离开挖面10环以后地表沉降趋于稳定;②盾构穿越砂土层引起地表纵向沉降主要影响范围为距离开挖面6环内,距离开挖面6环以后地表沉降趋于稳定;③盾构穿越淤泥质土层相较于穿越砂土层土舱压力传递性更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盾构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彭峰;易守勇;欧智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对土体的扰动易使其支撑力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从而诱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尤其在城市建成区存在巨大风险。为加强地下工程施工作业期间的监测与风险管控,文章以2018年佛山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作业所诱发的地面塌陷事故为案例,探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风险防控中的应用。在简述InSAR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InSAR监测数据,结合当地地质环境特点,对佛山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作业期间的各种地表形变及差异原因进行分析,以验证InSAR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风险早期识别及有效防控方面的有效性,并针对如何提高灾害风险识别准确度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将重大灾害防范化解在萌芽阶段。
2025年09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 苏伟康;刘苗苗;
曲线梁桥因其自身空间结构特点,在温度作用下会产生水平横向位移。为探究其位移机理,依托浙江省湖州市某大桥匝道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考虑支座与上下垫石之间的非线性摩阻,施加线性温度循环荷载,模拟梁桥实际服役环境下的结构响应。研究发现,曲线梁桥产生的横向位移是在温度荷载循环作用下长期积累的结果,产生的横向位移集中在跨中位置,并且这一现象与梁桥的支座约束密切相关,若支座约束能力不足,梁体爬移会带动支座产生位移。研究有助于优化梁桥支撑结构,并为梁桥运营期间的侧移监控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王彦伟;
为解决隧道二衬拱部脱空、不密实等质量问题,以雄忻高铁阜平隧道为依托,通过混凝土冲顶灌注过程分析与装备优化试验,研发出隧道二衬水平定向冲顶技术。该技术创新采用具备升降和旋转功能的冲顶装备,搭配可视化系统主动干预混凝土流动方向,突破传统工艺瓶颈。核心装备含伸缩出料管(水平双向开口、顶部设分流圆锥)和液压升降旋转系统,单孔灌注可消除流动屏障,经 CFD 分析泵管内压仅为传统工艺的 68%。关键技术包括:控制混凝土坍落度 220 mm、保坍 2.5~3 h、含气量 5%;优化泵管减少弯头,末端软管≤2 m;分低、中、高阶段调整灌注管位置,配合 20 台高频振动器分阶段振捣。应用显示,该技术显著优化隧道二衬施工:泵送压力降4~6 MPa,拱部防脱空绿灯率提高5%~9%,1 692 m 衬砌仅 30 处轻微脱空,混凝土强度升3~5 MPa;同时经济效益突出,每12 m 减注浆材料0.85 t,1 m节约44.5 元,冲顶时间缩0.5~1 h,具技术借鉴价值。
2025年09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